初夏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

五月,细雨疏疏,春苗破土而出,此时挑灯默读唐诗宋词,才能明白古人诗句里的“江湖夜雨十年灯”。古人喜好“晴耕雨读”,正所谓晴时耕作,雨时读书,让物质与精神上都能自给自足。

耕读春事

耕读,是古代文人对清雅闲适、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之追求。劳作之暇倚牛而读,野逸悠闲的情趣跃然纸上。

大文豪苏轼就特别喜欢放牛耕读,他曾边放牛边读书,觉得“川平牛背稳,如驾百斛舟。舟行无人岸自移,我卧读书牛不知。”他放着牛,读着书,牛在成都平原上吃草忘了背上有人在读书,读书的人忘了胯下还有牛在吃草。

还有陶渊明也有“勤学如春苗”的劝解。相传陶渊明归于田园时,乡间有位年轻人向他请教读书之法。陶渊明没有长篇大论,只是带着他走到田间,指着一棵禾苗问年轻人,“禾苗可否在长高?”年轻人久久凝望,察觉不出麦苗的变化。陶渊明笑道,“禾苗其实时时刻刻都在生长,只是我们察觉不了这细微。”读书无他法,只有持之以恒,日日用功。

耕读,是埋在古人血脉里的初夏读书乐事。

深山读书

古人以山水为亲,从流传下来的古画中,有洪荒遍野,有云山映带,有山峦叠嶂,有雾霭深沉。记录了古人夏季在自然风景中行步、弹琴、望远、沐浴山风、赏玩古树还有身居山间读书的各种风景。

明代陈继儒在《小窗幽记》有谓:“读书随处净土,闭门即是深山。”关起门,就像住在深山中一样。能读书,则处处是净土。对于古人来说,山林充满诗意与浪漫,明代陆绍瑜有云:“风雷雨露,天之灵;山川民物,地之灵;语言文字,人之灵。”初夏时节,山川美景,诗书字画,想来是美好的。他们在松下执书而读,在小溪旁执书而读,在怪石上执书而读,似乎每一寸山川河流都有古人畅读的身影。他们各有心性,各有意趣,各有自在,各有闲适。这些自然恬适的瞬间,通过一幅幅字画被记载了下来。

亭中读书

古代文人对于亭子似乎特别钟爱,因为我们常常能在诗句中看到它的身影,或是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”的醉翁亭;或是“留得残荷听雨声”的残荷亭;或是张岱寒雪时分,独自前往的湖心亭;又或是沧浪亭、荷风四面亭、月来风到亭……亭子不仅藏匿在诗句间,也藏匿在山水字画间。

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是有一些特点的,或是青山叠峦,或是山川河流,或是小桥流水......但这些山水画间总会有亭子的出现。初夏时节,古人尤爱在竹亭下读书、喝茶、小憩,在自然恬适的瞬间,成为了他们夏日里最愉快的瞬间。

闭门闲读

“消夏”两个字在今人看来是躺在室内玩手机、吹空调,古人的消夏则更有意境,初夏时节他们会将门窗微敞挂上竹帘,书案上竹弄清影,他们则在案头静坐翻书卷,读一首王维的山水诗“返景入深林,复照青苔上”“白云回望合,青霭入看无”.....夏天的心烦意乱顿时消散。读至尽兴,不妨在几案上置办一只淡青色花瓶,插入一枝栀子花。花散幽香袭书面,青染眉头驻心间,借青白之意消夏生凉,倒也生趣。

初夏时节,古人借读书以静心,不惜足不出户,断绝与外界之往来。白居易有一首《不出门》诗,专讲闭门读书的妙处:“鹤笼开处见君子,书卷展时逢故人。自静其心延寿命,无求于物长精神。”寓指以书为伴,悠然度日。心静至不兴波澜,不愁延年益寿,不起过度的物欲和烦忧,修炼心境,陶冶精神。而古画中也多有古人居家读书的画轴,紫禁城里光是皇帝的书房就有40多处,可见初夏闲读也是古人重要的消暑方式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new

浪姐5一公落幕:有人赢得坦荡,输得窝囊

2024-5-9 20:18:48

new

留守村庄的老人,把宇宙写在墙上

2024-5-10 19:00:54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