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有一个话题在悄悄流传:现在的大城市,出现了一种“新型穷人”,他们开着挺不错的轿车,住着主城区舒适的房子,消费水平看似也不低,生活看着有滋有味。然而,他们卡上存款却几乎为0,手头经常只有几百块钱现金。每天睁眼就是各种账单,除了房贷车贷,还有装修贷以及各种其他贷款要还。很多网友都自嘲:我就是这样的人。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算有钱还是没钱。
这个说法挺有意思,这种现象也确实很有普遍性。就我所知范围内,这种“新型穷人”当中还常常不乏一些高收入者。他们往往小两口都有正式的工作,工资也高于平均水平,但就是存不下钱,甚至往往还有一些债务。你说他们乱花钱吧,似乎也没有。除了正常的生活开销,最多也就有时候出去旅游旅游;买车似乎也是必要的,因为经常需要代步;吃的用的虽然相对来说讲究,但也绝对谈不上奢侈。就这样平凡的生活,已经掏空了两个人的高工资,制造出一大批所谓的新型穷人来了。
其实在这个说法背后,隐藏着几个悲哀之处。
首先,不受约束的房价确实给一代人形成了重大压力。我知道有一些新婚的年轻人,尽管有着良好的工作,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也需要非常非常费劲才能买到房子。这不是在北京上海这种房价最疯狂的地方,而是在二三线城市。因为房价实在是太高了——月工资四五千,房价却达到150万以上,这种现象非常普遍。新型穷人正是在毫无经济储备的情况下,无奈地购买了这种价位的房子。现在房地产下行,人们关心的都是房价下跌之惨,却忘了一个事实:曾经的房价,实在被炒作得太高了。所以,小两口其中一个人的工资主要用来还房贷,这种现象非常普遍。再加上有的人还买二套学区房,房贷占据工资的比例就一直居高不下。不要总盯着房价下行这件事——有多少40岁以下的年轻家庭困在房贷里?这比那个只是虚幻数字的资产价格更加扎心。无论房价涨跌,他们的房贷一分也不会少,要还30年。
第二就是大宗消费的无奈。有些人被诟病明明没啥钱还买车,但我想为这些人说句话。他们其实不是为了虚荣心,而是确实有必要买车。孩子无论是上下学还是去学点什么别的东西,常常得有车接送;上班通勤很多人都离家非常远,就必须有车;父母年纪也不小了,有个头疼脑热有车送医院也方便……就从生活来说吧,周末出去野外转一转,有车也确实方便。这也不是什么很高的消费,而是这个经济水平之下自然产生的需求。但很多人都无法全款支付,就只能选择车贷。但买车之后,养车成本也很高,加上车贷,工资又一部分被吞噬了。其实买车的无奈,我还想说另一个很少有人想到的问题,就是城市规划之重大缺陷。欧美人买车,一般都是因为住在郊区别墅,但中国人住着香港式的鸽子笼,却还是得买车。按道理说,中国这种密集公寓型的住宅模式,公共交通将成为主要的方式,买车的需求会被压得很低,也不方便。但中国的城市规划基本都是摊大饼,经常是一条大马路联系着几个巨大而遥远的社区,公共交通非常难覆盖到步行10分钟范围内。既有着香港新加坡式的公寓病,又具备了欧美“大农村”的病,这就让很多人被迫买车,甚至一家子买两辆车。真的是他们虚荣吗?就我观察,大部分都不是。
最后,就是一些基本支出的高昂。这种新型穷人,尽管一般都两口子五险一金齐全,但在社会保障有保证的情况下,还是过着很贵的生活。孩子周末去玩个什么乐高游戏、卡丁车什么的,几个项目下来,几百就没了。就更不要说各种培训班之类的,固定支出都在每月两三千。小两口或者跟父母一块,周末逛一逛商场,吃顿饭再转转买个零食、奶茶啥的,七八百就没了。这其中还是包含着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消费主义陷阱泛滥的问题。中国人的休闲方式,不需要花钱的少,需要花钱的多。因为除了商场,真的没地方可以去逛。大部分中国城市里就没几个公园,就算有公园,有的还要收费。人均绿地严重不足,人们的休闲方式也严重单一化。欧美在这方面真的就非常不一样,四处都有大量的绿地和公园,可以找到的免费休闲资源极多。这就塑造了一种生活方式:中国孩子的休闲玩乐经常都得花钱,很贵。孩子接触不到多少大自然和绿色,只能在极度资本化的环境里成为“儿童消费者”。这不只是人口多的问题,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城市规划的极度资本导向,公共休闲设施投资严重不足。最后就形成一种现象:当新型穷人们结束了一周的工作,终于能在周末休息一下的时候,他们又面临着去哪都得花钱的窘境,一个周末下来,一千多就没了。
总体来说,新型穷人的根源在于政府公共投入的不足,导致生活环境过度的资本化。人们辛苦得到了良好的工作,却得面对高昂到离谱的房价、缺乏规划所带来的交通不便、休闲设施的匮乏,其中每一项公共投入的缺失,对应的都是个人所需要缴纳的“消费税”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年轻小家庭都普遍感觉很累——当你面对的是无处不在的资本和消费主义的“巨网”,就没有人能够逃脱,滋生大量的新型穷人也就在所难免了。
来源:上海鹏仔网,转载请注明出处!本文地址:https://sh.sharedbk.com/new/57436.html